2023年过到现在,对国人感触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疫情的结束,二可能就是各种AI的诞生。
过去人们对AI的认知偏模糊,你问一个普通人什么是AI?他们的回答可能是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家里的智能音箱,答得更深奥一些可能会跟你聊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真正体验上的无人驾驶。总感觉AI在那时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真正打开普通人AI认知大门是从可以绘图的AI开始的:
2022年4月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的AI程序DALL-E 2上线。
2022年7月12日同类型AI程序Midjourney上线。
2022年8月22日Stable Diffusion上线。
2022年8月26日,一张由Midjourney深度训练生成的画作赢得了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数字艺术/数字处理摄影类别第一名,此次事件广泛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巨大争议。
一边艺术家们纷纷跳出来抗议,另一边普通人也看到了自己可以作画的契机,从那时起各种AI绘图就开始层出不穷。
可能说绘画还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那2022年11月30日上线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就拉近了与每个人的距离。
小到当作搜索引擎使用,可以在不选择搜索结果的情况下直接知道答案。复杂一点可以问问生活中的困扰,往往能得到一个现实中很难获取的既公正又客观还不带任何偏见的建设性意见。
文笔不好的先随便写写再用它来润润色。学生拿它写作业、写论文。不知道要干嘛的也可以跟它闲聊几句。
从那时起各类AI开始兴起,有文本的,有绘画的,有声音的,有视频的。
各类教你怎么使用AI方便自己的文章和视频也开始出现。视频博主教你用AI写文案、画封面图、配音、剪辑,教到最后发现视频博主的角色都快被替代了。就像梗图里画的:感觉AI能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很开心,但是感觉AI能替代自己工作的时候又感觉很错愕。
总感觉不用太久,真的什么都可以交给AI去做了,真的是「All in AI」啊!
说到「All in AI」就不得不提2017年百度开发者大会上,陆奇喊出的那一句:“AI是百度的机会,All In AI。”
现在AI战场上的几大主角分别站在了不同的位置,也面临着不同的处境。
最大的主角就是大赢家微软,凭借早期投资的OpenAI,现在牢牢的把OpenAI的各项功能攥在自己手里面。Bing文字搜索添加了GPT-4版本的ChatGPT功能,图像搜索也添加了DALL-E 2的文字生成图片功能,方便搜不到合适图片的人们直接生成需要的图像,这些功能的添加不仅使Bing搜索使用量急剧增加,添加Edge浏览器才能使用的限制也猛地提升了浏览器的市场份额,曾经几乎毫无存在感的Bing和Edge乘着AI这股东风瞬间扶摇直上。
去年年底Office改名为Microsoft 365,又更换了一个图标,本来还挺吐槽一下微软的改名部门。但是今年3月中旬的微软宣布把ChatGPT添加到Office,自动生成PPT,自动写报告,自动写邮件,自动创建报表,太多太多曾经不敢想象的功能让人们备受期待。
第二个主角就是慢了一拍的Google,身为最大的搜索引擎和市值前三的科技公司。即便2021年5月18日就发布了编程语言模型LaMDA,也具备类似ChatGPT的功能,但是因为准确性和带来的声誉问题,并没有正式发布。直到ChatGPT推出后狠狠地打了Google一拳,也让Google意识到人们在意的并不是准不准确,而是好不好用。于是两个联合创始人赶紧回来救火,迅速推出了Bard,目前也是进入了可申请测试阶段。但是初期阶段仅仅开放了英文对话,对于全球用户限制较大。不过优点是不像GPT-4那样信息获取只停留在2021年9月,而是会实时通过互联网搜索来获取最新的信息,这点差异化还是非常吸引人的,现在只是看真正推出时的易用程度了。
虽然比Microsoft 365早两天宣布自家办公软件添加AI功能,Google Workspace的前景依旧不算乐观。尽管原本在某些市场和使用场景下Google Workspace有超越Microsoft 365的势头,但是在ChatGPT口碑的加持下,Microsoft 365加分太多太多。而Google的Bard因为还未大范围推出和之前错误频出的出师不利,糟糕的口碑并没有为Google Workspace加到太多分。
最后来到中国版AI主角的百度身上。
即便GPT-4版本,已经感觉很好用了,它的中文理解准确性也仅仅是80.1%。大家往往希望有一个中文理解能力更强的AI,这种希冀也就落在了本土公司的身上,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和Google、Bing同样做搜索的百度。
时间上可以说是不负众望,3月16日百度就开放了自家AI「文心一言」的测试申请,具备像是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绘画等功能。
许多人也是拿到了测试权限,进行了大量测试。除了常规的聊天之外,备受期待的就是中文生成图片功能,目前其它大型AI还都只能输入英文来生成图片,输入中文就能生成图片这还是头一遭,让人不禁跃跃欲试。
但是文心一言所绘制的图片带来的问题却层出不穷,不禁让人茫然。许多用户尝试让文心一言绘制中国菜品,得到的图像让人大跌眼镜,宛如老外看到了一道名为「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的中国菜一般。
上图为文心模型绘制的「鸡蛋灌饼」,可以看出所绘制的东西完全是字面意思的理解:一颗蛋塞在卷饼里。且不说绿皮的应该是鸭蛋,饼也完全不像国内的饼,明显比较西化。
对中文词语理解的偏差,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心模型底层逻辑的怀疑。怎么看怎么像是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使用经过大量国外图片训练的图像AI模型所绘制的东西,让人感觉百度在拿国外现成的东西套了一个翻译的壳在用。
最经典的是对「车水马龙」的绘制,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把车、水、龙给画了出来,龙还是西方的「Dragon」,怎么看怎么不本土化。而且作为一个大型语言AI模型连最基本的中文自然对话理解都做不到,这很难说AI模型是健全可持续迭代的。
百度也是于3月23日宣布修正了这些问题,并配文称“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更可笑,正常输入菜品名称和一些成语可以绘制出正常的图片。但是就让AI去同时绘制车、水、马、龙这四样东西,AI还是不会理解,还是给绘制了一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热闹繁华景象”的图片。怎么看怎么像是加了一个「if」判断,用户输入内容能匹配到「车、水、马、龙」这四个字的话,不管怎么描述就按「车水马龙」来绘图。看似绘图不对的表面问题解决了,但是理解文字不对的根本问题还没解决。
2017年1月17日陆奇空降百度,到2017年7月5日百度开发者大会上明确提出「All in AI」,再到2018年5月18日陆奇离开百度,总计短短486天。
用马后炮的上帝视角来看,陆奇可以说是百度能抓住AI发展的最好奠基者,但是百度抓住了吗?应该是没,在陆奇走后,李彦宏不止一次的提出过要继续发展AI,但至少没在自然语言AI方面下功夫。
距离陆奇喊出的「All in AI」,已经过去快要6年时间了,百度也没有在这期间做出自己成熟的AI语言模型。像是一直有技术储备的Google,即便在产品化方面暂时掉了队,但是技术方面依旧可以甩出一张5620亿参数的视觉语言模型PaLM-E。而文心一言发布后,曾经被吐槽装睡的李彦宏也清醒的谈到“文心一言确实不完美,发布是市场需要。”
假如一个公司想要套壳用现成图像AI模型做一个文字绘制图片的产品,2022年4月DALL-E 2一经发布就开始研究和落地,那么技术储备时间到现在也才不到一年时间,更不要提接下来的产品化和技术迭代了。
2019年下半年BAT中百度掉队的声音慢慢开始出现,当时百度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掉队,而且被美团、头条、京东、拼多多接连超越,市值位居国内互联网第7名。
也许是在那时,百度开始沉不住气,着急变现以博取好看的财报拉升公司的市值,甚至出现「All in AI」害了百度,内容生态才是百度机会的声音。百度开始重新返回内容生态的主干道,图文内容推出了百家号,36亿美金收购YY,又花重金补贴直播业务,进军短视频业务。AI领域曾经的DuerOS弱化为小度智能家居,Apollo自动驾驶也迟迟无法真正实现商用,与其说看不到出路的AI,不如说做内容生态赚快钱来得轻松。
而伴随着国外AI领域良性的发展,2022年下半年正式产品化时才展现了AI真正的破坏力,无数行业被翻牌,无数职业感到危机感。李开复于2018年9月2日推出的新书《AI·未来》书中提到未来15年内50%的人类工作将被取代,但是在那个AI仿佛是个噱头,快钱才是王道的时代,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时间线并没有拖到15年,在5年不到的2023年人们就开始担心工作被AI抢走。
而此时百度在干什么?直播和短视频业务一地鸡毛,百家号勉强算得上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但是距离真正头部的自媒体平台差的还是太多太多了。尽管2021年初百度市值短暂突破千亿,达到历史最高,但随后跌去大半。如今百度市值依旧为500亿美元左右徘徊,股价在150美元左右,而陆奇空降时股价为175美元,离开时为253美元。
企业总在寻找一个又一个所谓的风口,总希望自己在每个时代都趋于不败之地,能吃到每个时代的红利。看似每个时代都没有落下,也仅仅是在雨露均沾,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会让公司失去长远的眼光。
在AI领域,百度曾经拥有着非常好的起点和机会,但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时,选择放弃或者减缓投入,转而投身于更容易带来收益的内容生态。然而,当AI逐渐展现出其强大潜力和市场破坏力时,百度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抓住风口,甚至有的企业会白白错过一个时代。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